睽違了八代之後,終於又有一台 ThinkPad 是能讓我心動的。
打從去年底聯想透漏消息指出新一代的 X1 Carbon 將會首次將 Carbon 系列做到 1 公斤以內,這台機器就引起了我的興趣。畢竟自從 X1 Carbon Gen 4 起步重量降到 1.18KG 以來, Carbon 系列重量就一直在一公斤初頭徘徊沒有很明顯的進展。甚至在史上最輕的 Gen 7 之後還有些不減反增。機身尺寸的部份亦然,自 X1 Carbon Gen 5 開始導入窄邊框設計,三圍明顯的小了一圈之後,這部份的進步就始終很緩慢而且有限。外加這幾年來受制於 Intel 那效率表現實在差強人意的 CPU ,使得這幾年來 X1 Carbon 系列的發展一直都沒什麼很大的看頭。也就一直讓我很欠缺換機的動力。
幾年前, ThinkPad 曾經有推出過起步重量一樣不到一公斤的 ThinkPad X1 Nano ,且我真的一度很想買它,畢竟它擁有更小巧的機身,更理想的螢幕比例(同期的 Carbon 還是 16:9 , Nano 則是率先改採 16:10 的 13 吋面板),兩個點都準準的戳在我的喜好之上。但在當時,輕薄的代價是大的—— X1 Nano 跟許多其他走輕薄路線的機子一樣,砍光了所有 I/O ,僅僅留下兩個 Thunderbolt 接口。 而且當年兩代 Nano 搭載的第 11 代與第 12 代 CPU ,正值 Intel 製程技術原地踏步多年僅依靠其它優勢撐場的尷尬時期,幾乎是依靠著堆核心數跟頻率等手段來維持每次換代的性能提昇,因此耗電量與功耗當然也不會太好看。這對 X1 這種定位的機器而言實在是一言難盡。最後也因為擴充性太差跟處理器效率太低這兩點理由, X1 Nano 最終沒能買得下手。
而這次的 X1 Carbon Gen 13 ,就像是 X1 Nano 的完全體,不但機身厚度比 Nano 還更薄了一點點,同樣採用了 16:10 ,並且是 14" 的螢幕。有著比 Nano 更大的電池,在 Nano 上消失的 I/O 連接埠們也都還給了你。然而在這樣的基礎之下,我手上這台 X1 Carbon Gen 13 的實際測量重量,卻和 X1 Nano Gen 2 官方標示的起步幾乎完全一樣!
得益於這回 Core Ultra 200V 系列,即 Lunar Lake 架構處理器在能源效率上的大幅進步, X1 Carbon Gen 13 也擺脫了以往前幾代可以說是沒有定位合適的 CPU 可用的窘境。 Lunar Lake 系列處理器因改動幅度相當大,大幅度改善了一直以來 x86 系列處理器耗電與發熱的問題,且低功耗運作場景下的空載功耗也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但其比較為人所知的一個缺點便是由於記憶體與 SoC 一併封裝的關係,記憶體也就因而無法擴充。有點類似 Apple M 處理器的統一記憶體的方案。 另外,由於採用較多先進的封裝技術與一些比較高成本的方案,其顯著的缺點便是 Lunar Lake 本身的成本較高,造價昂貴。
另外,趨向類似 ARM 那樣系統單晶片的設計的另外一個代價就是,現在的 Wi-Fi 與藍芽都是透過 CNVio 整合進 Lunar Lake 封裝當中,這雖然能讓藍芽跟 Wi-Fi 都有感更加節能(畢竟光是整併進 SoC 當中所採用的製程就比大部份獨立網卡要好了),但卻再也不能像是之前那樣替換一張無線網卡就升級到最新版本的 Wi-Fi 與藍芽了。雖然如此,但 Lunar Lake 系列處理器的定位卻猶如專為 X1 Carbon 系列設計般的不謀而合。同樣採用 LPDDR soldered memory ,並且同樣的旗艦定位,可以說 Lunar Lake 的長處正好可以成就 X1 Carbon 的優勢,並且其缺點放在 Carbon 這樣的機種上也不太明顯。對 X1 Carbon 來說搭配 Lunar Lake 簡直再適合不過。 只可惜根據 Intel 的說法, Lunar Lake 因為成本過高等因素,預期將不會再有直接續作。只能說這一代且買且珍惜。就不曉得未來接班的 Panther Lake ,能不能有如此亮眼的能效表現。
或許是得益於新款處理器的節能, X1 Carbon Gen 13 在使用過程當中也很難感受到舊世代筆電那樣的一些毛病,例如使用電池時就不太會感受到性能的下降。而且 X1 Carbon Gen 13 的散熱系統似乎也重新設計過了,除了採用了以前舊世代的機種比較難看到的雙風扇設計以外,風扇的噪音更是大幅的降低,即便雙風扇全速接近七千轉的狀態下,噪音依然很難被注意到,與此同時風量似乎沒有一併減少,這是讓我十分驚奇的地方之一。
說了這麼多,來看看開箱吧,這次因為是從台灣聯想官網客製化的訂購,足足等了快一個月才收到它。
與八年前 5 代時那樣豪華的開箱體驗不同,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從外箱到盒裝乃至於配件,都走起了簡樸風。主打使用可回收包裝,甚至連印刷都省去了。整個包裝顯得非常的簡樸。機器外盒就如圖所示,用蝕刻方式刻上大大的 ThinkPad X1 ,除此之外基本上啥都沒有。說不定未來聯想可以考慮將充電器列為可選配項目,畢竟 X1 Carbon 系列老早就是使用 USB-C 充電,而我個人平常其實也不太使用原廠附贈的充電器,所以隨付的充電器對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既然要簡樸就簡樸到底吧!還能多少省點預算也是好事 😆
打開後就可以看到機器本人,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大概沒有任何人會去看的簡易說明。整個都非常極簡。
由於包裝實在是太樸素沒有什麼好拍的所以就簡單拍個兩張交待一下 😆
不過包裝其實不太重要,機器本尊才是最令人期待的。可能從數字上看起來 970g 只是比一公斤略少一些,但實際拿在手裡那感知卻是非常明顯的變輕。而且長寬都小一截的關係,使得它跟一部 13 吋的筆電大小幾乎一樣。第一次拿起整台機器時,那個手感著實讓人有種輕到不現實的感受,放背包裡更是沒有什麼存在感。雖然我的上一台 X1 Carbon Gen 5 在重量上以當時來說也已不算重,但是新舊一比仍然有超過兩百公克的落差!而且它的機身整體造工依然堅固紮實,並沒有像許多其他主打輕薄的筆電那樣整台機器有一種軟軟的感覺,這在打開筆電螢幕時轉軸過渡的手感尤為明顯。甚至,我認為它整體手感的紮實度比起 X1 Carbon Gen 5 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若論是否更加耐用,這就有待時間的驗證了。 😅
另外一點小小驚奇的是,以往 ThinkPad X 系列為了增強 A 面抵抗外力衝擊的能力,會讓 A 面有微微的弧度。但在採用碳纖維上蓋的 X1 Carbon Gen 5 的 A 面,則是完全平面的。有可能是因為碳纖維的外殼已足夠堅固,也有可能是碳纖維上蓋的加工難度要做有點弧度的設計過於困難。不過在 13 代上,這個設計默默的重新出現了。而且不像以往 ThinkPad X 系列的上蓋那樣壓起來會有一點金屬外殼那種稍微軟軟的感覺, Gen 13 的 A 面摸起來是十分堅硬的。
打從 X1 Carbon Gen 6 開始,或許是為了加強品牌識別以及突顯 X1 系列的特別, X1 系列的 A 面除了原本的 ThinkPad logo 以外都會再放上 X1 系列的 logo ,另外還會在角落再放一個 Lenovo 的 logo 。 老實說我是覺得有一點太花了 😅 而且這三種 logo 之間彼此並沒有一種同一個風格融合在一起的感覺,反倒有點拼貼感。
外加這兩年 ThinkPad 在極致化窄邊框的浪潮當中為了不妥協採用螢幕瀏海,又不能捨棄前鏡頭與人臉辨識機能,除此之外還要兼顧鏡頭在一個合理的拍攝角度。在這樣既要又要還要的背景之下,便催生了這幾代 ThinkPad 螢幕中央統一向上凸起容納鏡頭模組的設計。為了讓整體外觀看起來更和諧,這一世代起的新款 ThinkPad 統一在上方新增了一塊髮絲紋銘板作為點綴,讓凸起的部份從外面看起來不會太過突兀,官方將之稱為「Communication Bar」。此外在其他的機型中這塊銘板會印上機器的型號,也許是外殼已有 X1 logo 的關係, X1 Carbon 就沒有跟其他機器一樣在這裡印型號。一片空空的銘板看著總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於是我就找人在這塊銘板上雷射雕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得不說真的是滿滿的儀式感。成品效果也十分不錯。除了重量、機身尺寸與續航以外,這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升級之一,那便是它的螢幕了。以往 ThinkPad 也許是定位問題,所採用的螢幕顯示效果都不好。若要選擇顯示效果較好的 IPS 面板,那必定是搭配鏡面螢幕。雖然顯示效果較好,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反光問題。導致許多 ThinkPad user 對鏡面螢幕敬謝不敏。而此次 Gen 13 上的 OLED 面板,則是用上了 AR 抗反射鍍膜來解決反光問題。早前這種鍍膜主要是應用在部份旗艦智慧型手機上,但由於智慧型手機的螢幕多半會貼上保護貼(會使抗反射效果失效),且因為是觸控螢幕,長期使用過後鍍膜會有消耗問題,因此我一直以來都覺得 AR 抗反射鍍膜可有可無。直至這次看到 X1 用上了這種鍍膜,才感受到它跟 OLED 螢幕著實是出乎意料的適合。除了一舉解決鏡面螢幕反光的難點與霧面螢幕顯示效果較差的問題,也因為背景光源被大幅削弱,搭配上 OLED 螢幕純正的黑色,使得整個螢幕的顯色效果更加的純粹,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通透感。亮度方面更是有感提昇,日常使用之下我幾乎都不會遇到需要把螢幕亮度開超過一半的時候。這次的螢幕各方面來說都是我用過的 ThinkPad 中最好的。
以往,不喜歡使用 OLED 面板的人,其主要反對原因之一便是 OLED 面板常用的 PWM 調光,而這次 X1 Carbon Gen 13 採用的面板,除了非 HDR 模式且亮度 50% 以下採用 PWM 以外,其餘皆是 DC 調光。 亦即只要將螢幕的 HDR 打開,就可以迴避 PWM 閃爍的問題。不過 X1 Carbon Gen 13 採用的螢幕面板型號來源繁多,光我有看到的就有五六種,且隨時間似乎能選的選項還不一樣,因此就算是選 OLED 的型號也未必能有完全一致的體驗。
鍵盤與小紅點一直都是我離不開 ThinkPad 的重要原因。我至今依然深信,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替代品是能像小紅點那樣可以跟鍵盤如此緊密整合無縫使用的指向裝置。所以對於一個依賴鍵盤輸入很深的人來說, ThinkPad 大概是市面上為數不多有在在乎你的筆電廠商。
或許時至今日,觸控等新世代交互方式的發展,鍵盤的重要性對大多數人來說老早不像以前那樣重要了。且在科技領域舉手投足都備受矚目且獲得市場上巨大成功的 Apple ,老實說是一個不在乎鍵盤的廠商。在一眾筆電廠商的群起效仿或說大環境所趨之下,基本上所有現代筆電的鍵盤其打字手感幾乎都非常的將就。追求更輕薄的機身,更加工整的按鍵外觀,追求好看等方面常常是被現下筆電更看中的目標,但這些目標卻經常是犧牲輸入體驗換來的。
事實上,我認為鍵盤是這次我從 Gen 5 更新至 Gen 13 退步最顯著的地方了。其實它的鍵盤與其他競品相比仍然卓越,有著比別人更深的鍵程、更乾淨清晰的回饋、更穩定的鍵帽與基板,大鍵的平衡跟穩定度也都在水準之上,且鍵帽的依然維持著其特有的弧度,即便改用孤島式設計,鍵帽形狀也沒有像其他品牌的筆記型電腦那樣就是無腦的切成直角直線。 從手感到鍵盤排列,我依然能看到 ThinkPad 它們仍然努力的維持其鍵盤的輸入體驗。只是 X1 Carbon 為了實現輕薄,也或許有一點成本的考量?它的按鍵手感仍然不敵那從 1.8mm 鍵程到 1.5mm 的大刀一砍。我不得不說與 Gen 5 相比 Gen 13 的鍵盤真的還是有一段很明顯的落差。雖然它不會像一些比較低階款式的 ThinkPad 打起來的手感甚至有點鬆散和廉價,事實上它打起來也其實依然不算差,造工依然精緻良好,但就是很惋惜的, ThinkPad 又再度在鍵盤的手感上退讓了。除了鍵盤,小紅點也是 ThinkPad 另外的一個重要的靈魂,事實上我對小紅點並不抱持著什麼期待,我覺得我在 2025 年還能看到它依然活著其實就很欣慰了。畢竟小紅點並不是一個有成功推廣開來讓大家好好認識的東西。即便它本身有很多無可取代的優勢,但小紅點比其他指向裝置更高的上手門檻就幾乎註定了它不會是多數人的首選。早在我上次換成 X1 Carbon Gen 5 時,聯想就已經放棄 Soft Rim 與貓舌這兩種小紅點的生產。時隔多年更換成 X1 Carbon Gen 13 ,這點也依然沒有改善。所幸當年拯救我 X1 Carbon Gen 5 一把的,由 mosdeo 開發的自製 Soft Rim 依然有在銷售,且更是開發了適用新款 X1 Carbon 的更矮的 3mm 版本小紅點。我機器都還沒寄到就已經果斷購買了。收到新機時的第一時間便把此 Soft Rim 換上,完全沒有猶豫。與原廠的軟式小紅點不同,這個小紅點並不會隨使用被壓扁,並不用定期更換。我覺得這是喜歡使用 Soft Rim 小紅點的朋友必買的產品。雖然說新的小紅點比起 X1 Carbon Gen 5 來說更矮了,我原以為操作體驗大概很難期待,但令人意外的是我實際使用後並沒有覺得它變得更難用,甚至,我還覺得它好像有變得比較好用(?!)或許在削薄小紅點高度的道路上,大和實驗室總算找到了平衡小紅點操作手感的方法了吧。不過,搭配 Soft Dome 的組合我是試都沒有試一下,因此搭配 Soft Dome 的體驗是否與當時一樣地獄,我事實上是不曉得的。至少在我自己的使用上,它的體驗是進步的,這點實在是十分令人欣慰。
或許是搭配了更堅固的 A 殼,且小紅點也變得更矮了, Soft Rim 也不再會像以前一樣,會在螢幕上留下一個圓圓的印子。
總體來說,雖然鍵盤有明顯的退步,但是 ThinkPad X1 Carbon Gen 13 在其他地方幾乎都有比較明顯的進步,整體來說我是非常的喜歡跟滿意的,尤其重量大減超過 200 公克的方面以及優秀的續航力。不可多得的 Core Ultra 200V 處理器也讓它的續航表現帶到一個全新境界。各方面都令我感到驚豔(除了鍵盤),希望這台電腦也能好好的多陪我幾年(每次都這樣講🫠)。
在撰寫此篇心得的時候我意外的一個小發現是, ThinkPad 系列似乎是我有在用的所有產品當中每一次都有寫開箱心得的。而且 ThinkPad 也是為數不多每次一談到它都能讓我忍不住長篇大論的品牌。或許是對它有種特殊的情懷和喜好,每每聊到 ThinkPad 總能讓我忍不住講一堆。我至今仍然覺得 ThinkPad 是我買筆電的不二之選,它仍然有很多其他品牌找不到的優秀之處,但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動,它每次都讓我擔心我下一次要買電腦時,這個我熟悉的、可靠的、喜愛的 ThinkPad 是否還會存在。 每次都在擔心自己喜歡的品牌絕種這種事,或許是我們這些口味喜好比較非主流的人獨有的特別煩惱吧。
說明得好詳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