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eter

2015年1月15日

First Android Wear / LG G Watch 心得(一) — 關於 G Watch

自從近年來穿戴式裝置和物聯網成為未來顯學,科技產業眾人無不在這方面卯足全力的搶著在這個領域著墨,希望可以奪得先機。去年初 Google 也總算開了第一槍,搶先於 Apple 勾勒了他們對在手上的穿戴式裝置智慧錶的想像,也就是 Android Wear 的第一代系統。 顯然 Android Wear 的成熟度還實行速度都比不著邊際而且面臨更多艱鉅挑戰的 Google Glass 要來的高上許多,首批亮相的 Android Wear 裝置就包括了 G Watch 、 Gear Live 和 Motorola 360 ,其中, Motorola 360 更是以第一支圓形表面搭配高質感設計幾乎奪走所有人的目光。緊接著下半年 SmartWatch 3 、 G Watch R 、 ZenWatch 相繼推出,且 Android Wear 隨著 Lollipop 更新快速的來到了新的一代系統。


雖然穿戴式裝置熱歸熱,但對於穿戴式裝置所帶來的改變以及它的用途,我一直都覺得不是很明確。總覺得大部分的功能都和在智慧型手機上實現的功能差不多,又由於第一代 Android Wear 的先天限制,導致我最初對於這個東西目前的現況一直都還嗤之以鼻(?)的,總覺得只是個老梗重談的玩具而已。 而確實某些沒什麼創意的公司倒也是很古意的就差不多是把智慧型手機原封不動的搬上去……


直到上個月因緣際會的有機會入手 LG G Watch ,才有機會體驗到 Android Wear 使用起來的感受。 其實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手腕上掛東西了。 自從上一隻錶搞丟了之後就一直沒有再買新的錶。 一直以來都是手機取代這項看時間的任務,不過手機看時間並不是這麼方便,除了要特地掏出來以外,很多場合其實是不方便使用手機的。因此其實一直有在考慮買錶。這次剛好買錶順便玩玩具,除了體驗新科技以外也解決了沒錶的問題!

首先先來看一下 G Watch 的主要規格:
  • LG G Watch (W100)
  • CPU: Snapdragon 400 (MSM8026) 四核心 1.2GHz ( Cortex-A7 架構 28nm-LP 製程 )
  • RAM: 512MB
  • 儲存空間: 4GB
  • 顯示: 1.65" IPS LCD / 280x280
  • 網路連線: Bluetooth LE (低功耗藍牙)
  • 重量: 63g
  • 電池: 400 mAh
  • 防水: IP67
  • 感應器: 9 Axis (加速儀、電子羅盤、陀螺儀)
這年頭,連手錶也要來四核心一下了。 雖然目前 G Watch 沒有用到四核心(這個在後幾篇會詳述),且記憶體只有 512MB ,但 Android Wear 是個相當程度簡化並專為手錶設計的系統,所以這個規格其實相當足夠,操作過程基本上感覺不到什麼遲滯感。 接下來就開始看看 G Watch 的外觀部份吧!


LG G Watch 是 LG 首款 Android Wear 智慧錶,外包裝是個方形的小盒子。包裝內容除了主機、說明書,也附上了 G Watch 的專用底座。 G Watch 需靠這個底座進行充電,或者如果需要將電腦與手機進行連接,也是透過這個擴充底座進行。 與大部分的 Android 手錶一樣, G Watch 本身並沒有 microUSB 接口,而是透過背面的金屬接點連上底座後,通過底座的 microUSB 進行充電或者與電腦連線。 不像 Moto 360 採用的是 Qi 無線充電。


G Watch 的本體除了背後設有一個備用的 reset 按鈕以外(需要用筆戳才按得下去),本身並不俱備任何按鍵,也沒有類似 Moto 360 仿錶冠的按鈕設計,所有的操控都是藉由觸控螢幕以及配置於側邊的麥克風聲控進行。 也因為本身沒有按鍵, G Watch 許多操作都很特別,例如取得新品要開始使用時,你僅需要將底座接上電源,並將 G Watch 放上底座,它就會開機。 一般來說手錶並不常需要關機,所以這樣的設計並不會造成不便。 專用底座底部設有黏膠,讓你可以將底座黏在固定的位置,這樣只要將手錶輕輕一放,便可以進行充電。 底座有磁力,可以吸附手錶。 不過由於需要專用底座充電的設計,所以底座弄丟就麻煩了。一個原廠底座可不便宜的。而且你應該也不會真的想要把它黏在桌上,畢竟這樣你要是出遠門的時候,就無法替手錶充電了……


 G Watch 的外觀設計乾淨大方,正面除了 1.65 吋的螢幕以外什麼也沒有,原廠搭配橡膠材質的錶帶,這個錶帶是和一般手錶通用的 22mm 寬錶帶。機體側邊據說是金屬材質的邊框,不過這在白色版本上面看起來會比較明顯,黑色版是完全的黑色塗裝。


若你以一隻手錶的角度來看,以它的售價來說,這個外觀實在是稱不上好看。 不過畢竟它不是單純的手錶。 其實它戴在手上看起來還不賴,質感也不差。 不過它整體的風格就不像 Moto 360 那樣走精品路線。戴在男生手上,雖然偏大但看起來不至於突兀,不過如果是女生的話,可能就真的有點太大了。


由於是 IPS LCD 顯示,所以可以自由更換喜歡的錶面,錶面可以做的變化也比傳統手錶來說有更大的彈性。 你也可以在 Google Play 上面下載喜歡的錶面自由擴充。 甚至你還可以自己設計。

 G Watch 不配備光源感應,所以不像 Motorola 360 或 G Watch R 等具有自動亮度調節的功能。 亮度是手動指定的。 Android Wear 都有 always on screen 的功能,一般時候螢幕會維持常亮,但背光會是最暗的。 但當你舉起手看時間時,螢幕便會自動變亮。 在這個同時,你便可以對手錶進行聲控操作。 若關閉 always on 的話,那麼平時手錶的螢幕便會關閉,只有當你舉起手時它才會亮。 考量到看時間方便性的問題, always on 我一律都是開啟的。 雖然說 LCD 顯示有抗陽光的問題,但基本上背光是夠亮的,雖然沒有自動亮度,不過我螢幕亮度大約開個 3 級,便足以讓我在室內外都看得清楚螢幕(最亮是 5 級)。

首批亮相的 Android Wear 手錶們其實頗類似手機的 Google Experience Devices 的感覺, LG G Watch 和 Nexus 系列裝置或 Google Play Edition 的裝置一樣都配備了近乎完全原生的系統,加上市面上幾隻 Android Wear 智慧錶的硬體配置也差不多,也因此手錶更新得比手機還快,雖然 G Watch 原廠是搭 4.4 ,不過剛入手沒多久就升級上 Lollipop 了。

網路連線的部份由於 G Watch 唯一的無線連線方式是藍牙,又無論是聲控或者是大部分的基礎功能都離不開網路,因此 Android Wear 非常重度的倚賴手機,這點任何一款 Android Wear 甚至大部分的智慧錶都一樣。 不過不用擔心, G Watch 是透過 Bluetooth LE (低功耗藍牙) 和手機保持連線,取用網路資源的方式是透過手機上的 Android Wear 專門 App 和 Google Play 服務在支撐,所以你不需要開著藍牙網路分享,而是以低耗電的低功耗藍牙連上網路。 所以並不會導致手機變耗電。 但由於手錶靠藍牙連線,所以手機藍牙功能必須保持開啟。 也因為是透過 Bluetooth LE 進行連線,所以 Android Wear 需要和 Android 4.3 以上而且手機本身需要是 Bluetooth Smart Ready 才能正常配對使用(也就是必須支援 Bluetooth 4.0 LE 低功耗藍牙的手機),並且由於需要手機背後的服務支撐,所以 Android Wear 暫時只支援 Android 作業系統。

以現階段 Android Wear 對手機的倚賴程度之高,你基本上可以稱它是「手機配件」不為過,雖然說 Lollipop 起 Google 陸續幫 Android Wear 加入一些可以獨立作業的功能,不過手機根本上還是手錶的命脈,所以如果沒有手機的話,手錶基本上只剩下看時間、鬧鐘、碼表…… 這些功能了。

採用藍牙雖然會導致手錶對於手機的嚴重依賴,不過智慧型手錶或許還是不太適合獨立配置 Wi-Fi ,畢竟 Wi-Fi 還是有點過於耗電。 就續航力方面來說, Android Wear 因為多半是搭配 LCD 彩色觸控螢幕,而且要兼顧體積和重量不能太笨重,在電池技術的限制之下續航力多半非常貧弱。 G Watch 也不例外, 400 mAh 除了要應付長時間亮起的螢幕背光,與手機保持連線以外還要處理聲控操作和使用者的各項操作,一天就可以噴掉一半以上的電了。 基本上充一次電最多約可以維持一天多的時間,相對於 Moto 360 , G Watch 的電池容量相對算大的了,就算你使用的比較頻繁,在較為重度的使用下 G Watch 還是可以平安的撐過一天,不過還是需要每天充電,除非你不開 always on screen 以及晚上關機,或許有機會可以撐到兩天。 倒是因為 400 mAh 的電池也不大,所以充電倒是挺快,一般來說按照我目前的使用習慣,經過一天的使用後電量約略少於一半,晚上洗澡前拔下來放底座充電,洗完澡整理一下電就差不多充飽可以繼續佩戴了。 因此除了外出比較麻煩需要特別攜帶底座以外,電量倒沒有對我構成太大的困擾。

接下來下篇會聊聊比較多關於 Android Wear 作業系統的部份,以及作為一個智慧型手錶在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和幫助有哪些。

1 則留言:

  1. 正在考虑入手android watch
    期待您下一篇的分享:)

    回覆刪除

請注意,在較舊的文章留言並不會馬上出現在回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