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eter

2009年1月29日

如何使用 Konqueror 的自動捲動

Firefox 裡頭有個功能叫作「自動捲動」,也就是在網頁空白處按下滑鼠中鍵(也就是滾輪)往上或往下移動游標的話就會自動捲動頁面,並且會依移動的幅度調整滾動速度,這個功能其實在 Konqueror 裡也是有的,但最近不曉得為什麼按中鍵老是沒反應,稍微研究了一下才發現原來是被 Konqueror 的新功能蓋住了。

這邊要講的是 Konqueror 4.2 的操作方式。 另一方面 Konqueror 之於一套瀏覽器來說已經越來越進入狀況,加上 Apple WebKit 的話這樣大部分的網站就可以正常瀏覽了!

Konqueror 4.2
http://konqueror.kde.org/

首先請打開 Konqueror 並選擇【設定(S)】→【Configure Konqueror 征服者...】

接著請點選【網頁瀏覽】並將其中的【按中鍵開啟選擇區中的網址(I)】關掉,最後在按【確定(O)】:

這樣就可以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在任意處點選中鍵(滾輪)啟動自動捲動的功能了!

KDE 4.2 熱騰騰的出爐了!

KDE 4.2 Breathe!

經過漫長的半年開發期後, KDE 4.2 終於在昨天(1/28)熱騰騰的釋出了! 一年前的 KDE 4.0 剛發佈的當時,雖然當初的 KDE 4 不管在技術上還是在外型上都與 KDE3 有顯著的差別和突破,但畢竟當時的 KDE 4.0 仍是個不成熟的版本,還有非常多的問題等待解決。 經過半年前的 4.1 版後,到現在的 4.2 , KDE 4 逐漸趨於穩定,也越來越多的重量級 KDE 程式轉移到 KDE 4 的世界中。

在這次的改版當中, KDE TeamPlasma 下了不少功夫。 在它的面板部分設計了新的設定介面,讓使用者可以透過簡單的拖曳以及點選完成設定,面板「自動隱藏」的功能也終於在 4.2 當中重新出現。(不過仍然不見網路連線設定的出現…… Orz

另外現在 KDE 程式也能透過 Akonadi 系統匣工具整合顯示狀態,譬如說當你刪除或複製檔案時,將不會再顯示一個擋路的對話框顯示進度,取而代之的是在系統匣顯示一個小圖示並顯示一個小訊息框,你可以透過訊息框了解進度,也可以透過它停止或者是暫停複製等等。 如果你嫌它擋路,你只要點一下系統匣上的圖示這些訊息框就會被收進系統匣。 不管是複製、移動、刪除檔案、從網路上下載東西,甚至是 Kopete 接收到的即時訊息都可以統一管理。

另外 KDE 4.2 也多了一種叫作 Lancelot 的選單,雖然 Kick off 選單仍然是預設的,單我個人認為 Lancelot 相當的不錯喔! 大家如果想嘗試的話可以從 Plasma 的元件選單裡把它拉出來試試看。

最後在 Oxygen 佈景主題的部分一如以往 4.2 版也做了部分修改,使它更加美麗喔! 接著有四支 Demo 影片,這是 KDE 官方網站提供的,但由於原影片實在太大,串流播放相當不流暢,因此我將影片下載來調整過後重新上傳到了 YouTube ,以下是四支 KDE 4.2 特色的介紹影片:


另外,在這裡提供一下針對 Kubuntu Intrepid Ibex 用戶的更新方法。 在開始安裝 KDE4.2 之前,請檢查你是否有安裝 koffice-data-kde4 。 如果有的話請事先將它移除,否則會和待會要加進去的套件庫裡的東西衝突。
$ sudo aptitude remove koffice-data-kde4
接著請(用乳特身份)打開 /etc/apt/sources.list 並加入以下套件來源:

deb http://ppa.launchpad.net/kubuntu-experimental/ubuntu intrepid main

然後請在終端機裡執行:
$ gpg --keyserver keyserver.ubuntu.com --recv-keys 493B3065 && gpg --export -a 493B3065 | sudo apt-key add -

由於新舊兩版的 Plasma 差距太大,所以 4.2 版的 Plasma 元件和舊版並不相容,請移除舊版 Plasma 的元件,包括例如 extragear-plasma 這樣的套件。

接著如果你有使用 Compiz Fusion 的話要特別注意到的是因為其中的 KDE Window Decorator ,也就是使用 KDE 佈景主題的視窗邊框有依賴一個 Plasma 的函式庫,因此也暫時沒有辦法和 4.2 相容,所以如果你升級了 4.2 版的 KDE ,你可能就必須改用 Emerald 做為視窗邊框裝飾程式或者必須使用 KWin 來替代了。

一切就緒以後就可以開始做升級的動作了! 你可以選擇使用你慣用的套件管理程式,以 Aptitude 為例:
$ sudo aptitude update ; sudo aptitude upgrade
這樣就可以開始進行升級了! 此外,由於 KDE 4.2Akonadi 會需要安裝 MySQL ,因此如果你以前沒安裝過 MySQL 的話在設定階段 MySQL 會要求你設定一組密碼,請隨興輸入就可以啦!

當升級完成以後,請你直接登出並且按 Alt + E 重新啟動 X 再登入就可以了! Enjoy it! :)

2009年1月26日

iPod shuffle + Ubuntu 【gtkPod 篇】

在不能使用 iTunesUbuntu 底下,如何使用 iPod 總是需要經過一點研究,本篇就來紀錄一下在 Ubuntu 底下與 iPod shuffle 2 傳輸的方法吧! :)

本篇的主角是 gtkPod 程式,這是 Ubuntu 下常用的 iPod 傳輸程式之一,並且支援這款 iPod shuffle 。 該程式可以直接在官方套件庫找到,由於 iPod shuffle 支援 AAC 格式,所以當然不能浪費,我們要安裝的是支援 AAC 的版本:
$ sudo aptitude install gtkpod-aac
當然你也可以使用你慣用的套件管理程式進行安裝。

安裝好以後請打開 gtkPod 然後將 iPod 和電腦連接,並將其掛載。此時 gtkPod 會自動偵測到 iPod shuffle 的存在,並且詢問你 iPod 的機型,因為我的是 iPod shuffle 2nd Gen 綠色版本,所以就必須在選單中選擇 【Shuffle (2nd Gen.)】→【1GB Shuffle (Green) (xA951)】。 注意,不管你的 shuffle1GB 還是 2GB 的版本在這裡並無分別,因為它們使用的資料庫基本上是一樣的。 選單上還有一個 Shuffle (3rd Gen.) ,我不知道這是指哪一款 iPod ,但已知我目前這款 iPod shuffle 如果選這個是無法運作的(是給蘋果未來的 shuffle 用的?)。 選擇機型的這個部分很重要,因為蘋果特地幫 shuffle 重新設計了一套資料庫,所以選到其它的型號的話很可能會無法使用。

如果是沒和 iTunes 同步過的全新 iPod ,因為裡面空空如也,並不能馬上進行同步。 必須先將裡面的資料庫系統建立起來,請在 gtkPod 上選擇 【File】→【Create iPod's Directories】,將 iPod 的資料結構建立起來。

當成功的執行完上述所說的步驟以後,初步的設定就算完成了。 但假如你碰到一些狀況:

  1. Q: iPod 插上去沒反應?
    A: 請你找一台有 WindowsMacOSX 的電腦,透過 iTunes 在 編輯→喜好設定→iPod 中,將 iPod 的磁碟使用功能啟用,這樣才能順利在 Linux 下存取。 通常該功能預設是開啟的。
  2.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 iPod 所使用的檔案系統無法被系統識別,這時請你找一台有 iTunes 的電腦,插上你的 iPod依照 iTunes 的指示進行格式化和初始化的動作,請不要自行使用系統自帶的格式化功能!

在經過漫長的波折後,我們總算可以開始傳音樂了,不過如果想統一使用某種格式並且想讓 gtkPod 自動完成這項任務的話,你可以在 【Edit】→【Edit Preferences】→【Tools】中,看到底下的 On-the-fly Conversion 的地方,在想要讓它自動轉換的格式打勾,並且選擇你想要使用的轉換 Script ,例如說我想要讓它自動把 Ogg 轉換成 M4A (也就是傳說中的 AAC !!),只要在【Ogg with:】打勾,並且按 Browse 選擇 /usr/share/gtkpod-aac/scripts/convert-2m4a.sh 就可以了! 這個檔案是 gtkPod 專門用來將其它格式轉換成 M4AShell Script ,如果想要轉成 MP3 的話,就選擇同資料夾下的 convert-2mp3.sh 就可以了。

一切設定完成以後,就可以傳歌了! 請點選 Add Files 鈕,如果想匯入整個資料夾,也可以點 Add Folder 按鈕,然後選擇想匯入的歌曲,接著 gtkPod 就會開始進行傳輸了,如果剛剛有選擇讓它自動轉換的話,轉檔的作業此時也會一併完成。

gtkPod 上是可以自己安排歌曲播放順序的,你可以依照你自己的意思排列 shuffle 中的歌曲,這份播放清單的順序將用在 iPod shuffle 的循序播放模式。 排列方式相當簡單,首先必須在程式左邊的那一欄選擇自己的 iPod ,接著右欄下方會出現所有在 shuffle 中的歌曲,你只要直接拖曳歌曲的順序就可以了。

當一切操作完成以後,請點選 Save Changes 按鈕,等待作業完成,接著請在左欄找到 iPod 點選右鍵選擇 【Eject iPod】,然後卸載 iPod 就可以將 iPod 拔下來了。 要注意的是,在 Linux 下無論 iPod 是否掛載,它都會呈現閃橘色燈的資料傳輸狀態,因此若確定已經正確的從電腦卸載,便可將 iPod 從底座上取下。 如果你想確定充電狀態,也可以從終端機中使用命令列將 iPod 完整的退出,比如說我的 iPod 插上去後存在於系統的裝置是 /dev/sdf ,那我只需:
sudo eject sdf
執行後就可以完整的將 shuffle 從電腦上退出, iPod 也就會回到充電狀態的指示燈了。

2009年1月24日

iPod shuffle 入手

由於家境貧苦,一直都是用山寨機在聽音樂,而且初步評估那台 MP3 早已將近 5,000 年歷史! 巧逢這次政府慷慨發放 3600 大紅包,那我也就順勢來拜個夢寐以求的 iPod 促進經濟發展(?)吧! :P

這次在 iPod 這個大家庭中相中的是所有 iPod 裡最小巧的 iPod shuffle 。除了真的是因為他比較便宜以外,選擇它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輕巧到感覺不到的外型和夠力又不會修得太過份的音質。 對於沒有螢幕這種事? 這倒是幫我省去了修 ID3 標籤的麻煩,不然電腦使用萬國碼總是會和這些週邊裝置不合。 既然沒有螢幕? 那就不必理它啦! XD

既然是嚮往已久的小玩意,所以難免會特別興奮囉! 而且這又是我第一次買蘋果咬一口的東西,好啦先來看看包裝:

不虧是蘋果咬一口的東西,包裝盒也獨具質感、與眾不同。在棺材裡的 shuffle 小綠夾,全透明壓克力的包裝盒打開內裝,配件和 shuffle 一樣,都很單純。 讓你專注音樂就好 :) 由左至右分別是 指示燈和基本操作說明卡、注意事項、快速入門以及 iPod 都一定會附上的兩張白色蘋果咬一口貼紙,由於 SIZE 太大,顯然不是給你貼在 iPod 上的,猜想這大概是傳說中的推廣用(?)貼紙吧? XD接下來是原廠附上的小白耳機,這應該可以算是 iPod 的敗筆之一吧? 高音部分表現並不出色,聽起來聲音偏悶。 但看在它耐拉耐扯而且手邊又沒有預算買個像樣耳機的情況下,就給他將就著用吧! 還好在我最在意的低音部分這只耳機的表現是 OK 的。 後來經過比較後,發現其實它的表現比之前許多 iPod 付的耳機效果都要好,起初的 iPod shuffle 2 代並非搭配這組耳機,這應是後來 iPod shuffle 改版後改搭的,與其他耳機比起來,具有一定的水準。(2/18 補充) :) 再過來是 iPod shuffle 的專屬底座,無論傳輸、充電都靠它呢!底座翻過來是一面印有蘋果咬一口的止滑材質。 底座本身是結實的金屬材質,因此還蠻穩固的,不會輕易就被後面的電線拉走。這是和專屬底座結合後的 shuffle 小綠夾,用以和大黑(就是電腦)連結,基本上相當穩固,不會鬆鬆的也不會搖晃。比較麻煩的是,如果穿上果凍套的話就塞不進底座了。 所以每次充電或傳輸都得拔果凍套。 噔噔!接著主角登場! 這是shuffle 小綠夾的正面,鋁合金的外殼搭配上大大的圓形控制版,這可是 iPod 的正字標記。 底部由左而右依序是 shuffle 開關、電源和狀態指示燈,由於沒有螢幕,顯示狀態一律都靠這小小的指示燈。這是頂部,除了跟底部一樣的指示燈以外,還有一個萬能的耳機孔,除了使用 3.5mm 的耳機以外同時是用來充電和傳輸的插孔。穿上事先買好的果凍套!放在手上更顯小巧玲瓏的身段。跟十元硬幣比大小。方便的夾子設計,夾在衣服上就不用擔心飛出去囉! :)

在續航力方面雖然是 iPod 家族裡最短的,不過依照官方數據也可以連續聽歌 12 小時之久,依照評測數據音量開最大也可以連續播 9 小時,連續聽歌基本上是沒問題的唷 :D

2009年1月9日

在 Ubuntu 裡安裝 Linux 下的重量級音樂創作軟體 — LMMS

很久之前有寫過某些 很變態 的網友自己利用 XPVista 的系統音效配出來的神奇音樂,然而其實這類作品在 YouTube 上可說是多到溢出來啊!

其實像這種這麼有趣的玩意兒你要是有本事的話,你也可以在 Linux 上自己搞一個喔! 當然最最主角的專業級音樂創作軟體就是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的重點啦! 首先是在 YouTube 上挖掘(?)到的作品:

由於小的自己很沒本事(←弱掉 Orz)所以說沒辦法解說這套軟體的詳細使用方式,只能簡單的介紹一下它在 Ubuntu 下的安裝方式,剩下的就期待強者來補完它吧! XD

LMMS Snapshot

LMMS (Linux MultiMedia Studio) 是一套強大的音樂製作軟體,雖然他不算是 KDE 軟體,但它同 KDE 是使用 Qt 程式庫。 因此若你使用的是 KDE 的話,跑起來應該會比較順利一些?

這套軟體其實早就存在於官方的套件庫之中,不過似乎是這套軟體的知名度不是很高,或者需要這類軟體的人並不多,因此存在於套件庫之中的版本並非最新版。 要取得最新版的話還得加個 Launchpad 的套件來源,專案名稱叫作「PPA for tobydox」:
deb http://ppa.launchpad.net/tobydox/ubuntu intrepid main
deb-src http://ppa.launchpad.net/tobydox/ubuntu intrepid main

請把上列來源加入 sources.list 中,至於怎麼加大家應該比我還厲害才對?

接著請打開你慣用的套件管理程式更新套件清單以後再安裝「lmms」這個套件就可以使用啦!

$ sudo aptitude update
$ sudo aptitude install lmms

2009年1月3日

讓 Konqueror 實現雙引擎 — KHTML/WebKit

KDE 4 尚未釋出前就曾經提過有關將 WebKit 整合到 KDE 4 的消息,目前 WebKit 不但已經導入了 Plasma 中應用,甚至也可以供給 Konqueror 做為次要的網頁排版引擎。 不管是 KHTML 或者是 WebKit ,都是速度奇快的網頁排版引擎,但由於使用 WebKit 的瀏覽器當中,有比較多是屬於主流勢力(SafariGoogle Chrome...),也因此有許多網路服務也都只有針對 WebKit 提供支援,因此 WebKit 的導入,無疑的讓 Konqueror 的實用性大大的提升。

雖然這根本不是什麼大新聞,早在 Kubuntu 8.04 釋出以前就有相關的套件可以實作。但在當時的狀況來說,根本不堪用,不但速度奇慢、載入狀況多、有圖片時還會跑出一票的圖片傳輸視窗。 並且這個套件還曾經在 Kubuntu 套件庫中消失過好一陣子。

歷經一段漫長的開發期以後我們終於又可以重新在 Konqueror 上看到 WebKit 的蹤跡,並且這次比之前更接近堪用的境界,我想會弄那麼久,大概是因為在 KDE 裡整合 WebKit 的主要對象是 Plasma 而不是 Konqueror 的緣故吧!雖然說我還蠻好奇為什麼 Plasma 不使用 KHTML 的?

如果你使用的是 Kubuntu 環境的話那你應該可以輕鬆的將它安裝起來:
$ sudo aptitude install webkitkde
這麼一來,就可以在 Konqueror 的網頁瀏覽模式中的檢視模式裡看到 WebKit 這個選項了!

現在 KonquerorWebKit 速度雖然不怎麼樣,但是功能上還算正常,大部分的網頁也都可以正常瀏覽,並且一些不支援 KHTML 的服務比如說 BloggerWYSIWYG 編輯器和 Flickr 的相片上傳功能現在都可以在 Konqueror 裡正常使用了!(不過不曉得為什麼在使用 Blogger 時一直無法儲存文章)

雖然現在在 Konqueror 裡使用 WebKit 的狀況有比之前好上許多,但還是可以發現不少問題。 例如 Konqueror 設定視窗裡的字型設定和 UserAgent 偽裝功能在使用 WebKit 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生效,偏偏使用 WebKit 的預設字體真的還蠻小的,看起來有點傷眼睛。

此外, KDE 底下的 WebKit 不曉得是太舊還是什麼原因,ACID3 測試結果僅得 44 分,比起 KHTML 4.1.85 的 85 分來說是落後了好一大截。 並且在 Konqueror 的設定選項裡還找不到任何可以調整到底是要使用 WebKit 還是 KHTML 做為預設排版引擎的選項,也就是說要把 WebKit 設定成預設排版引擎現階段應該還是不可能的,只能透過手動選擇來切換,並且開另外一個分頁或者是手動輸入網址的時候又會自動跳回 KHTML ,使用上還是不太方便。 我想這可能跟此專案還是處於開發階段有著很大的關係吧。我個人比較希望的是能夠建立一個篩選器的功能決定瀏覽哪些網站的時候自動切換成 WebKit 如此一來就不用手動在兩個引擎之間切來切去的了!